员工美文:与“铁”有关的日子
发布时间:2016-12-08 09:55 阅读:9927次
2013年的春天,乍暖还寒,中央新闻里正在播出一则新闻,几位头发斑白,身穿羽绒服的老人,在“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”的牌子下拍照留念,他们的皱纹,藏满与“铁”有关的故事,又悄隐着无限的希冀。
初次与你相识,是在二十多年前的夏季。在填报志愿的当口,航空、铁路、邮电、石油……,这些个充满青春男儿志向的单词,总是我们热议和比对的话题。在家长的引导下,我选择了铁路学校,从此,与“铁”结缘,不解之缘。初去学校报到的时候,学校的大门上方,门匾之上,红色的铁路路徽尤其引人注目。踏进大门的那一刻起,我就成了一名铁路人。
那时,校服尚未流行,路服便是当然的校服,青灰色的春秋装,还有白色的短袖夏装。不同年龄的教员、职工,经常穿着路服(路服就是我们的校服)忙碌于不同的岗位,有的因为多次的洗涤,已显退色;有的穿外套,只穿短袖。相同的是,那镶着路徽的纽扣,肩章,还有袖口绿色的两道杠儿……
入了这个门的人,首先植入我们思想的是纪律,是半军事化。
所有的铁路院校,都要开设一门叫做《铁道概论》的课程,那是必须的,并且一定要放在第一个学期。以此为端,我们或兴奋,或怯生生地,开始认识和了解这个经常被称为“老大”,被冠以“大动脉”的庞然大物。运输安全,调度作业,轨道桥梁,线路车站,信号指令,车、电、工、机、辆五大系统……有很多人由此择其爱者而深入,一发而不可收,火红青春献于铁。更有本在填写志愿时并未报这个学校,因为“服从分配”而来者,也不再彷徨,渐入佳境。
铁路的站段、工厂,是我们必须要参观甚至实习的地方。印象最深的,是站场的高音喇叭。尚未走到站场,远远地就能听到那响亮的声音:“××××进×道”。我们参观的这个车站是全国第二大编组站,相邻的客运站也是为数不多的特等站之一(那时候全国有24个特等站)。喇叭里的声音不时响起,干脆,响亮,而又繁忙。第一次听到的时候,不是很懂,这就是调度信号和指令。简单的一句话,信息是准确、必要、而又规范的,连数字都是有专门的念法。这喇叭一喊,机务的、车务的、车辆的、运行的、指挥的、操作的都明白自己要干什么;货运的,接车的,统计的,扳道岔的,都会开展相应的工作。
这便是秩序,这便是系统。这个场面,在我心中烙下秩序的概念,系统的概念。
“哐当…哐当…”,这是列车驶过的声音,这是车轮碾过钢轨接缝的特有音乐。一定程度上,这也是铁路的声音。毕业后,我在建国前就成立的一家大型铁路单位参加工作,住宿就安排在单身宿舍。这个宿舍,距离链接我国东西的铁路大动脉陇海线不足百米,每当列车经过,整个楼就随着列车而动。一些非铁路院校的学生,有一些吃惊,甚至有一些担心。而我知道,这是火车的节凑!轻轻的,有节凑的,仿佛是在随车而舞;又好像是铁路后方对于运输第一线的呼应,支持,致敬,更是铁路各系统心领神会的交融。很多的铁路工房,就是这样依路而建,我们枕着“哐当…哐当…”的节凑而眠,又伴着“哐当…哐当…”的音乐而起。每个在铁路公房出生的孩子,都有一个共同的记忆,他们在学步之时便被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带着去看火车,每当听到那哐当声,手舞足蹈,欢呼雀跃,享受列车疾驰而过扑面而来的那阵风,那股劲。
时间的磨砺,职业生涯的成长,我早已融入铁路,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铁路人。
我们总是特别关注与铁路有关的消息,我们能熟记从王震、吕正操开始的每一位领导人。每一次出差的时候,我总是习惯住铁路招待所,铁路宾馆,打铁路电话;羊坊店、北蜂窝、军博这些地名是我们所熟悉的,详尽到附近哪个胡同有陕西早点供应,哪个摊主服务态度好。出门在外,我总是热心地给不认识的朋友说一些铁路常识,不厌其烦地告诉他们,这声鸣笛、那个信号灯是什么意思,甚至在临时停车的时候,不免主动地解释分析,义务宣传,在他们的疑问得到满意的回答的时候,我的那种感受,岂止是自豪二字。
我们见证着,参与着,亲历着铁路每一次变化,即便是那么细小的变化。从22型绿皮车到25型红皮车,从木制的座椅到像头等舱一般美观舒适的软席,从滑动轴瓦到滚动轴承,从转4到转8A,再到K2,K6,从转从冒着黑烟的蒸汽机到如今帅气的子弹头,从车马人横交的道口,到如今铁丝网全封闭的高速,还有铁路的钻海,进藏,入地……我们的师傅辈儿,一本运行图可能使用几十年,而如今新的运行图更新地速度惊人。那时候从西安到北京需要24个多小时,如今只是原来时间的零头。铁路的每一次提速,每一次飞跃,鼓舞着我们;铁路的每一次阵痛,都牵动着我的心。
在中国,铁路这个单词的涵义,早已经不仅仅是一条路了。90年代,一次我随汽车去兰州,无奈中途汽车发生故障,不得前行,经验老道的司机师傅也无能为力。距离附近的城市兰州尚有50公里,天色已近下午,大西北的路上人车稀少,我们的货车上装满配件,怎么办呀?我突然想到铁路,兰州的铁路单位。我搭乘路过的汽车,辗转来到兰州某铁路单位,此前我们与这家单位并无业务联系,我下意识的找到他们的运输处,掏出铁路工作证,说明来意,请求支援。那位运输处长没有因为我们不曾相识,没有看我是个毛头小伙子,没有因为我的冒昧而推辞和怪罪,立即安排运输队的师傅和一辆汽车,为我解难,晚上还安排我们食宿。至今我仍记得那位处长的语气和那位师傅表情。这便是我们铁路人,系统,半军事化。因为奉献,我们快乐。因为铁路,我们互相给力,共同前进。
精神永立,涅槃新生。我想,我不会像退休职工那样去拍照留念。我想,我们只有勇往向前,向前,再向前。为了在牌子下拍照的老人,为了铁路这个单词的承载。
打开电视,中央新闻里正在播出一则新闻,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,加快铁路建设……
上一篇:没有了!
下一篇:没有了!